平安夜证道 | 谁是你的邻舍?

王怡
证道经文:
路10:25-37
显示

弟兄姊妹:平安!

有人说, 平安夜是一个关于雾霾的故事。  平安夜是一个关于邻舍的故事。

成都人上街抗议雾霾。29岁的雷洋被警察在执法过程中打死。昨天,检察院宣布,对五位警察免予起诉。在每一个事件中,人们都期盼着好撒玛利亚人的出现。在每一个公共事件中,地里的血都在呼求这个问题,谁是我的邻舍?

有很多圣诞节的传统,都表达了怜悯的主题。譬如圣诞树。

传说有一位德意志的农民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圣诞夜接待了一个饥寒交迫的孩子,给他吃了一顿丰盛的圣诞晚餐。在告别时,孩子折了一支杉树枝插在地上,祝福这位农民:“从此以后,每年的这一天,这棵树上都将挂满礼物。”小孩走后,杉树枝长成了一棵小树,这个孩子是基督的使者,来到世上奖励善良的人。从此以后,人们就会在圣诞节这天装饰圣诞树,并在树下堆放礼物。

宗教改革后,为了区别于天主教徒使用耶稣诞生场景庆祝圣诞的习惯,普鲁士上流社会中的新教徒使用圣诞树装饰自己的节日。

好撒玛利亚人的故事,是耶稣讲的一个比喻。

好撒玛利亚人的故事,也是耶稣和律法师的一番对话。

从比喻的角度来理解这个故事,通常得出的结论,是将这个故事看为一个道德的劝勉。大多数基督徒差不多都是这样读的。

然而,我们必须从对话的角度来理解这个故事。也就是耶稣讲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为了与律法师对话,包括回答和反问。

第一轮   有一个律法师起来试探耶稣,  律法师问:我该做什么才可以承受永生?

耶稣反问:律法上写的是什么?

律法师答:要尽心,尽性,尽力,尽意,爱主你的神。又要爱邻舍如同自己。

耶稣答:照着做就必得着生命。

第二轮  那人要显明自己有理, 律法师问:谁是我的邻舍呢?

耶稣反问:(好撒玛利亚人的比喻)这三个人谁是他的邻舍呢?

律法师答:是怜悯他的。

耶稣回答:去照样做吧。

所以,今天晚上,我邀请你们,进入这个对话。或者说,我要做一件大胆的事,就是藉着这个故事,就像耶稣与律法师对话一样,我要与你们对话,与你们在头脑和心灵中展开一场回答与反问。如果耶稣不是上帝的儿子,如果他没有在十字架上死而复活,如果圣灵,就是上帝的灵,耶稣的灵,现在没有运行在这个会堂中,没有运行在我和你们的心里,那么这场对话就注定要失败。我们不如就把这个故事,当做一个道德的激励好了。我们应该像这个好撒玛利亚人一样,去帮助那些别人不愿意帮助的人。总之,在这个平安夜,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成为一个好人。好人一生平安。

但是,各位,先让我说一句可能令你惊讶的话,“好人一生平安”,这个命题,不是平安夜的意思。不但不是,而且基本上是与平安夜的意义相反的。

让我们津津有味的,来旁听一下耶稣与这位律法师的对话。这番对话,有八段对白。如果看做一场辩论赛。可以分为前后两轮辩论。

第一轮,对方一辩站起来,请问,我可以做什么才可以承受永生?

用今天的话说,这是一个钓鱼的问题。因为,他问这个的原因,不是为此而痛苦,为此而寻求,为此而困惑。而是为要试探耶稣。希望从耶稣的话中找出漏洞、破绽和把柄。各位,我一直都知道,你们当中也有很多人,包括基督徒在内,之所以来教会听道,也是为了要试探我,你们听道的主要目的,是来听我的话里有没有什么漏洞,破绽和把柄。我倒要去听听,这个叫王怡的家伙要说什么。如果有人怀着这样的目的来,我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好消息是,你一定会成功的,因为我是个罪人,我的话里面一定有漏洞,破绽和把柄。你一定找得到,等你找到了,今天晚上回家,就可以像庄子笔下的那位解牛的庖丁一样,踌躇满志,善刀而藏。说我锋利的思想,已经在头脑中把这个王怡牧师,大卸八块了。他讲的这些,我都不信。特别是对那些因为碍于情面,被自己的家人、朋友、同学今天晚上非要拉来参加这个聚会的人,这真是一个好消息,你们放心吧,你们来之前不信,来之后还是不信。你们的内心会保持原状地离开这个会场。对有些人来说,如果我的内心可以保持原状,我就可以保持尊严。一个不信的人,今天晚上离开的时候,会有尊严的离开。因为你对自己说,我没有被这个夜晚影响。我还是我自己。我的痛苦是我的,我的人生是我的,我为什么非要问这个问题,我可以做什么才可以承受永生?

那么,坏消息是什么呢。坏消息是,因为你今天晚上成功的看了一场有漏洞、破绽和把柄的话剧,他们居然称为圣剧。而且你也成功地听了一场有漏洞、破绽和把柄的演讲,他们把这个叫什么,叫讲道。但你今天晚上因此要在有一件事情上失败。那就是你没有看见那一位没有漏洞、破绽和把柄的上帝的儿子耶稣。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什么原因?提问的人动机不对。所以,主耶稣站起来,没有回答对方辩手的问题。反问了一句:律法上写的是什么?

各位,现在该你们了。今天晚上,这是每个人都要回答的问题。这是认识耶稣、相信福音的第一步。就是人到底应该如何生活?第一,如果我们在行为上,需要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律,犯罪就要坐牢。那么,我们的内心应该遵守什么法律?你的灵魂,你的道德,你的情感,应该遵守什么法律?有没有内心的法律?有没有道德的法则?有没有神圣的、崇高的法律?第二,我不知道你怎么看,至少在我看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律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非常糟糕的,甚至我认为有一些法律是邪恶的,在我的内心我不认同那些法律,也绝不会去遵守那些法律。我宁愿付出代价,包括坐牢的代价,破产的代价,也不愿去遵守那些我认为邪恶的法律。请问,你有没有不认同的法律?你有没有甘愿付出极高的代价,都绝不愿意去遵守的法律?如果你说,没有啊,从来没有。政府怎么说我们就怎么做吗。党委书记怎么讲话,我们就怎么生活啊。周小平说成都的雾霾是一件好事,那就是一件好事嘛。那么我会说,你是一个对自己的人生和自己所生活的世界缺乏反思和认知能力的人。我暂时不引用耶稣的话,先引用苏格拉底的话说,没有反思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如果你说,有,中国的法律有很多都是我不认同的。连美国的法律我也有很多不认同。那么耶稣的这句话就来了。请问,你凭什么说,有些法律你不认同?为什么你认为你的良心,你的观点,高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律?你现在开始反思了,很好。但请问,你反过来评价人间的法律的依据是什么?除非在你那里,有更高的法律,这个法律没有漏洞、破绽和把柄。你才能够去审视那些人制定的法律。对吧。那么请你回答这个问题,请问,在你那里,那个更高的、那个最高的律法上写的是什么?

如果你是一个中国的古人,你的律法上写的是,忠孝仁义。请问,忠孝不能两全的时候呢。哎,自古以来忠孝难以两全。如果你是江湖上的人,你的律法上写的是,为朋友两肋插刀,效法关二爷义薄云天。如果你是五十年代的人,你的律法上写的是,为人民服务。我小时候,老师不但教我们国家的法律是什么,而且教我们什么是更高的道德的法律,那就是,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道路,这个叫五讲四美三热爱。可是,各位,这些律法在你的心中已经破灭很久了。当代的中国人呢,你呢。你的心中还有神圣的律法,至高的道德准则,永恒的良心的条款吗?

这就是认识福音的第一步。就是基督反问的第一句。你心中有更高的、神圣的律法吗,如果有,说说看,是什么?

接下来,律法师回答了这个问题。为什么他要回答呢?他问耶稣,耶稣反问,回答耶稣岂不是很没有面子?不是要试探他吗。应该继续反问才对嘛。

各位,这是律法师和我们当代中国人的区别。我们这个社会,人心中根本已经没有神圣的,更好的法律了。我们的内心是一片价值和道德、灵性的废墟。但是,犹太人不是啊。他们有上帝的律法。其中最重要的,神圣的道德律,就是上帝藉着摩西所颁下的十条诫命。而律法师的意思,就是研究上帝律法的专家。现在你知道为什么他会回答耶稣的问题了吗。不是因为他开始尊敬耶稣了。是因为耶稣问到了他的专业,问到他引以为傲的地方。他忍不住想回答。就像你来问我问题,而我反问一句,咦,对了,你是那个学校毕业的呢。如果你是某个职业学院毕业的,你可能不想回答,说,问这个爪子嘛。但如果你碰巧是清华大学,哈佛大学毕业的。你说,你怎么忍得住这个机会不告诉大家你是一个学霸呢。所以,律法师很得意的回答,就像一个学霸一样,因为这个问题太简单了。上帝的律法的最核心的内容是什么,你问我就问对人了。

所以他好整以暇,很有风度的说,爱上帝和爱邻舍。我们可以假设,这是对方的二辩发言。

现在让我们停一停,各位,你的问题是没有律法,没有神圣的、最高的道德准则。而这位律法师的问题是什么呢,他有律法,而且是专家,他知道什么叫只有一位上帝,不可敬拜偶像,他知道敬拜上帝和尊敬父母,是整个人生和社会秩序的基础。他甚至知道不可奸淫,不可杀人,不可偷盗,这些道德诫命的实质,不单单是禁止我们做一些坏事,而且是要求我们去爱。让我说,你们当中的大多数人,在不认识耶稣之前,和这个律法师相比,实在是差太远了。

如果你对福音的认识,在第一步,就是不知道律法。那么,他对福音的认识,至少已经到了第二步,他的人生中有神圣的律法,他也明白律法在讲什么。

那么,这个比我们好太多的人,他的问题到底是什么呢。耶稣现在开始回答他的第一个问题了。照着行就必得着生命。

基本上,你可以说,耶稣似乎什么都没有回答。对我们来说,耶稣的教导和律法师所晓得的真理,是一样的,就是遵行那更高的、神圣的律法,生活在公义、圣洁和慈爱中的人,就有永远的生命。这样的人在经过肉体的死亡后,将要复活,并与上帝永远同在。这是今天大多数中国人不知道、不相信的。对我们来说,相信这一点,已经是难以企及的信仰。

但是,对这个律法师来说,耶稣的回答等于没有回答。因为这是他已经知道的。耶稣说,你说的是,意思是你背诵经文非常准确,你的理解也不错。你说的头头是道,那么你去做吧。律法师问的是,做什么才能承受永生。这是把做什么与永生之间链接起来。而耶稣的回答是,你去做什么,既可以承受永生。基本上只是重复了律法师所问的话。没有任何一点多出来的信息。连到底要做什么的内容,都是律法师自己说出来的。

于是,对方心中的第三位辩手出场了。他主动挑起了第二轮辩论。那人要显明自己有理,说,谁是我的邻舍呢?

和第一轮一样,提问者的动机是错误的,为要显明自己有理。有什么理呢,那就是不但我知道什么是更高的律法,什么是上帝对我们的要求。而且我做到了这些要求。现在,我们来到认识福音的第三步。我们不知道上帝的律法,我们充满了这个层面上的信仰危机。就是连该信仰什么都不知道。而律法师来到了第二步,他知道上帝的律法,钻研上帝的法律,也教导上帝的律法。在某个意义上,他甚至热爱至少自认为热爱上帝的律法。但他的信仰危机是什么呢?耶稣知道、但他却不知道的是什么呢?让我说,他对律法的认识并没有错,耶稣说,他说的是。他的错在于他对自己的认识。

律法师不知道的,是只有靠上帝的怜悯,他才能得生命。而这就是耶稣降生的目的。但在本质上,律法师并不想靠怜悯生活,其实,我们中间的大多数人,也不想靠怜悯生活。特别是在道德和灵性的层面上,承受自己必须依靠基督的怜悯而存在。因此,我们甚至连什么叫怜悯都不知道。律法师依靠自己的意志、学问、道德修养和智慧能力而活,他第二次提问,是希望在耶稣的面前显出自己有理来。换言之,他希望再次得到耶稣的肯定。耶稣第一次说,你说的不错。律法师希望得到耶稣第二次对他说,你行的也不错。

所以他问,谁是我的邻舍呢?这话表明,有些人不是他的邻舍,意思是说,他希望作出朋友和敌人之分,或者,作出好人和坏人之分。他个人的道德地位,他是否遵行了那更高的、神圣的律法,将取决于什么样的人可以进入他的道德范围。

这就是一切道德主义的特征。如果人的道德可以将人区分为,有道德的人,和无道德的人。那么只要你给我一个标准,给我一个区分的界限,就算这个界限再高,也有人会达到。但是,一旦有人宣称自己达到了一个更高的、神圣的律法的标准,他就一定会同时将另一部分人打入地牢。换言之,道德主义其实是最不道德的,因为每一个想要自我称义的人,都是残酷。他们的称义,都将建立在别人的灭亡之上。譬如,那个从打得半死的人身边走过去的祭司,他的圣洁,必须建立在那个被打得半死之人的命运之上。你一旦将自己的命运与他的命运捆绑了起来,你就休想自我称义。你就休想孤芳自赏,你就休想独善其身。

于是,耶稣再一次的,没有回答他的问题,耶稣第二次的反问他。这三个人谁是那个落在强盗手里的人的邻舍呢?为了这个反问,耶稣讲了好撒玛利亚人的故事。

如果说,律法师的主要问题,就是希望为遵行上帝的律法设一个技术性的限制,然后在这个限制之内为自己的道德赢得一个安全的自我肯定。那么,耶稣的这个比喻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打破律法师为律法的实践所设立的界限,将邻舍这一爱人如己的观念,扩展到全人类,甚至扩展到最卑微的,以及素来和以色列人不合的、有仇的人身上去。

其实我能够明白,那个祭司走过去的心情,和他的挣扎。被强盗打得半死,意味着身体上的危险。我猜想,你们当中的大多数父母,在这种情况下,都会教导自己的孩子,绕道而行,千万不要出头。同时,那人身上又被剥去了衣服。对一个传统社会来说,衣服是可以识别身份的。没有衣服,就不知道他是犹太人,还在藏族人,他是有钱人还是穷人。总之,令人讽刺的是,一个没有衣服的,血淋淋的人,才恢复了他仅仅是一个人的事实。他首先不是由他的文化、肤色、阶层、宗教所定义的,而是由他的被造、他身上的神的形象所定义的。就像一个有勇气的医生说的,我不管他是谁,我知道现在他是我的病人。

同时,打得半死,没有衣服,就不能确定他是犹太人。所以,帮助这个人可能导致宗教上的不洁净。祭司完成了在圣殿的两周的服侍,现在回家的路上,如果停下来帮助了这个人,他回家后,必须买一只母牛,献祭,花钱不说,整个洁净礼要费时整整一个礼拜。其实,作为一个牧师,我很能体会他的挣扎。你知道一个牧师,什么时候最不想传福音吗?就是在主日,服侍了一整天,又讲道,又带领小组,最后晚上结束的时候,路上碰见一个人,这时候我最不想传福音。今天晚上结束后,我就想睡一觉,明天主日崇拜还要讲一场道。如果今天晚上有人被打得半死,剥去衣服,躺在路边。碰巧他又是一个藏族人,他又是一个穆斯林,他又是一个黑人,他又是一个基督教的异端组织的成员,啊,平安夜,基督耶稣降生的、荣耀的夜晚,可能这是一个刚刚向你们传讲了福音的牧师一整年最不想遇见的事情。讽刺吧。看见了我的漏洞、破绽和把柄了吧。

于是,耶稣再一次的,和第一轮辩论一样,没有直接回答律法师的问题,而是反问他:

耶稣反问:(好撒玛利亚人的比喻)这三个人谁是他的邻舍呢?

律法师答:是怜悯他的。

这个地方,耶稣的回答有一点改变。因为律法师问的是,谁是我的邻舍?在这个问句中,我是确定的,邻舍是不确定的。

而耶稣要指出的是,律法师的这个自我认知是不成立的。因为不确定的并不是邻舍,不确定的永远是你自己。

所以耶稣把问题翻转了,他问的其实是,你是那个人的邻舍吗?

被打得半死的人,是这个社会上最卑微的、最无助的人。谁可能成为他的邻舍呢?

我们看出场的顺序。祭司,是地位最高的人,利未人,是祭司的下属。他们走过去之后,听众期望出现的,应该是谁呢。按理说,他们期待听到的,应该是一个普通的犹太人。祭司,利未人,平民。这个序列已经足以构成一个讽刺了。也是耶稣的听众们,心理上可以承受的一个极限。

然而,在耶稣的比喻中,接下来出场的人,打破了听众可以承受的一个期待。他说,是一个撒玛利亚人,停下来救了这个人,成为了他的邻舍。

在著名的犹大文献《便西拉智训》中,大约是主前200年。其中说;
有两个民族是我心所恨恶的,第三个根本不是一个民族。那居于西珥山的,以及非利士人,还有在示剑的愚笨人。

设想一下,在1941年的南京,一位中国的儒家学者问,孔子说,五伦有序。谁是我的邻舍呢。然后一个牧师讲了这个故事,里面说,一个士大夫走过去了,一个学者走过去了,一个乡绅走过去了,最后,一个穿和服的人停了下来,将一个被打得半死的、最卑微无助的中国人救了下来。然后,牧师问这位儒家学者,请问,谁是这个最无助的中国人的邻舍?

你怎么回答呢。你就像这位律法师一样,不愿意说,是那个撒玛利亚人。或,是那个日本人。你说,是那个怜悯他的人。

耶稣最后的回答。结束了第二轮的辩论。这个回答和第一轮最后的回答几乎是完全一样的,你去照样做吧,你就能承受永生。

同样的,让我说,其实耶稣从头到尾,根本就没有回答律法师的问题。耶稣所答的,就是他所问的,耶稣没有给出任何比问题更多的答案。

为什么,这就是认识福音的第三步。你已经明白上帝的律法了,你渴望更高的、神圣的律法,你有责任按着这律法生活。因为那是唯一自由的、有尊严的生活。现在,你说,我还有一个问题没有解决,如果你回答了我,我就信你。但事实是什么呢,事实是,你必须看见,你自己才是最大的问题。你的自义,才是你不能承受永生的、真正的原因。真正的答案,隐藏在这个比喻中,那就是你做什么才能承受永生呢,相信耶稣才是那个好撒玛利亚人,并且在他面前悔改,承认自己是伪善的。自己的道德都是有界限的,都是道貌岸然、其实不堪的。

让我们再看一下出场的序列,反应了他们的社会地位和道德地位:

祭司——利未人——犹太平民(听众)——被打得半死的人——撒玛利亚人。

其中,凡是地位比那打得半死的人更高的,都没有停下来帮助他。地位比那被打得半死的人还低的,就是撒玛利亚人。他停了下来。

现在,让我们把耶稣自己代入这个故事。在这个序列中,耶稣的位置在哪里?他是比祭司更高的,还是比撒玛利亚人更低的?

有一位弟兄分享说,小时候在班上,他是倒数第二名,只能和倒数第一名是好朋友。

耶稣来到世上,如果他的目的是要和人群中的倒数第二名做朋友,那么他就不会来做第一名。马槽中的耶稣,意味着耶稣愿意成为倒数第一名。因为耶稣来,不是来拯救学霸的,耶稣来是来拯救倒数第一名的。因为学霸要进天国,比骆驼穿过针眼还难。

这个比喻,第一,肯定了上帝的律法本身。肯定了每一个人,必须认识、相信和遵守那更高的法律,才会有永远的生命。所以,如果你说,这个比喻的意思,是让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成为好撒玛利亚人,都要怜悯和帮助他人。这个结论是对的。但这个结论中没有福音。也不是这两轮辩论的真正的目的。

真正的目的是,是关于基督的降卑,和基督的怜悯。这一番对话告诉我们两点,第一,我们没有一个人,是那真正需要帮助者的邻舍。我们当中没有一个人,为了帮助班上的倒数第一名,而成为倒数第一名。所以,班上的倒数第一名,从来不会和第一名成为真正的朋友。我们也没有一个人,为了帮助一个乞丐,而愿意成为一个乞丐。我们都是在站在比别人高的位置上,去帮助比我们更低的人。然而,真正的怜悯,是成为最卑微者的邻舍。

第二,这番对话告诉我们,有一个好消息,就是我们有另外一个邻舍,这位邻舍以真正的义薄云天来待我们。平安夜的故事讲述这一位天上来的邻舍,尊贵的祂来俯就卑微的我们,为我们这些在半辈子的摸爬滚打中,被赵家人打得半死的,被自己的情欲剥夺了衣服的,被人生的苦难泯灭了良心的,他俯下身来,救了我们,不但如此,他还把我们带到一个店里。承诺说,他将承担我们后续治疗的全部费用。而这位邻舍,在他人的眼里,却是被整个世界瞧不起的撒玛利亚人。

我们以邻为壑。基督以仇为邻。只有他,完美的遵守了那更高的律法,就是尽心,尽性,尽力,尽意,爱主你的神。又爱邻舍如同自己。

邻舍的比喻是表明,人们永远都在区分邻舍。但唯有基督,使不是邻舍的人成为邻舍。

不信靠基督的人,在帮助邻舍的同时,仍然在不断的区分邻舍。我们的义,同时是我们的不义的证据。

这个比喻的真正意义,就是平安夜的意义,那一位至高的上帝,神圣、公义、慈爱的上帝,道成了好撒玛利亚人。替我们成为那需要怜悯之人的邻舍。

归根到底,正如好撒玛利亚人的怜悯,拯救了那落在强盗手上的身体。是基督的怜悯,拯救我们,使我们可以靠着他承受永生。而这样的人,开始得到力量,以感恩的心,学习去怜悯别人。

耶稣说,那个好撒玛利亚人,动了慈心。这个故事向我们传一个惊人的好消息,就是上帝自己,对我们这些一无是处的罪人,躺在血污和尘土中的人,动了慈心。

我们在这座城市里的悲剧,是生于尘土,死于雾霾。但我们在这座城市里的平安和救赎,是有一位好撒玛利亚人,今天晚上,从你的身边经过。他动了慈心,用油和酒将你包裹。

2016-12-26 08:00

——摘自”王怡的麦克风”

打印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