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腊(徒16:1-15)

—— 使徒行传系列证道之二十七

王怡
证道经文:
使徒行传16:1-15
显示
视频
音频

引言:福音进入希腊

弟兄姐妹们,主日平安。

我们在这段经文当中看到,真的在使徒行传的每一章,都是一个新的转折和新的开始。在这一章我们看到保罗组建了一个新的宣教团队,虽然在上一次我们讲到纷争,但是在这一个纷争之后的结果,仍然在上帝的手中。这个宣教的团队,现在有西拉、提摩太,我们还会讲到有路加所共同组成。

第二,这个团队按着保罗的意思,他还是想在小亚西亚来宣教,可能他觉得还要在这个地方深耕细作,传到各城各乡,总之他没有觉得应该要离开小亚西亚这块地方,可是圣灵引导他。

这段故事再一次地提醒我们,使徒行传是圣灵的行传,是圣灵的工作,圣灵的拦阻和圣灵的引导。并且你注意到两点:第一呢,他开始提到圣灵,接下来他提到耶稣的灵,圣灵就是基督的灵。同样再一次向我们来提示圣灵在整个使徒行传当中的作为,乃是那复活的耶稣基督的显现。

于是我们就看到:第一,保罗的团队去到了欧洲,福音在这一章传到了欧洲,进入了希腊的世界。这是一个伟大的转折,渡过了海峡,现在整个亚洲在他们的背后。所以离开小亚西亚进入欧洲,包括我们在宣教的历史上,教会常常会讲到保罗在异象当中,听到马其顿的呼声,进入到希腊世界,是整个这一章的中心。

希腊是一个地名,是代表着福音从亚洲到了欧洲。可希腊也是一个文化意义的概念,表达福音现在更深进入到了希腊所代表的那一个文化跟宗教的世界。在初代教会的时候,有一句很有名的话,是从文化的意义,不是从地理的意义,来称呼希腊或者雅典的,“雅典跟耶路撒冷有什么相干?”

这句话不是指在福音的意义上,雅典跟耶路撒冷有什么相干,因为福音一定要传到雅典,要传到罗马,要传到北京跟成都。它乃是在讲一个意思,当福音进入到另一种文化当中的时候,福音应该以怎样的一个面貌进入不同的文化当中。现在面临的是福音跟文化之间的关系,是教会这一个国度跟罗马帝国之间的关系。

我们看到路加在这一章的记载当中,他描述的这个笔调是相当的快速,这一个快速的叙述的笔调跟圣灵的行军的速度是一样的。我们看见保罗的第二次的宣教一旦拉开帷幕就马不停蹄的,甚至我们看到在圣灵的催逼和引导之下,迅速地进入到了一章八节给我们的那个大纲,就是开始去到地极。

所以我们透过这段故事,今天我们是要重点的讲一个问题,那就是福音跟文化的关系。当福音进入到一个全新的文化当中去的时候,我们怎么样能看到那一个福音的实质?福音怎么能够继续延续?使徒行传的第十五章的第一次大公会议的结论,福音怎么从犹太人的文化跟宗教的色彩当中脱离出来,而进入另一种文化当中?

其实呢,从这个角度来讲,十六章保罗的第二次宣教是第十五章的结论的一个结果,或者说十五章的耶路撒冷大会所做出来的决议,是为着保罗建立这一个全新的宣教团队,然后把福音带进欧洲的一个神学的基础。

一、福音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我们看到在过去的一两年,有一位国内的基督徒学者一直在提倡《论语》跟圣经的对读,但是这个行动总是引起很多的争议。因为很多的基督徒就问:什么叫对读?是像对观福音书一样对着读吗?是用《论语》来解释圣经呢?还是用圣经来解释《论语》呢?或者是互相解释呢?当然可能这个词是比较容易有误解。实际上在这一场争论的背后,你会看到是福音进入中国社会,进入中国文化之后,我们在宣教的问题上对福音的认识。

甚至我们可以说,今天的中国教会跟中国的基督徒,仍然没有完全地来处理这个问题,就是福音跟中国文化的关系。但是我们在使徒行传以及接下来教会的历史当中,看到教会是如何来处理福音跟犹太人的文化,以及福音跟希腊人的文化,跟罗马人的文化之间的关系。

1、福音刚进入中国时的处理方式

那我想这一位弟兄他所提倡的《论语》跟圣经的对读,一个基本看法呢,其实相当接近于福音刚刚传到中国的时候,所提出来的一个策略,叫做“合儒”、“补儒”跟“超儒”。

第一,我们要跟儒家相和,要去寻找跟中国文化传统比较一致的地方,基督教跟我们中国人自古以来的梦想、一些基本的观念吻合的地方;第二,你看看中国文化还是有些缺陷,有些问题没有解决,所以我们要“补儒”,用福音来弥补中国文化里面不足的地方;最后要超儒,要超过儒家。

那么这个实际上是我们在过去两百年来一直在争论的一个策略。在这一段的时间,我也重新在读《论语》,我们绝对不是说基督徒不能够读论语,应该来读。但是呢,到底是怎么来读呢?我希望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当中呢,在每一次讲道的时候都要讲一句论语。然后我们从福音的角度来看,我们不叫做《论语》跟圣经的对读,而叫做透过福音来读论语。

2、当今中国的三种文化

让我再举一个例子,小时候常常听到一句话,你们也应该会听到,因为这是毛主席的话,毛主席经常讲。他批评说:“我们有一些同志,言必称希腊。”意思就是崇洋媚外,总觉得西方的文化、东西好,其实是我们自己好。所以你就会看见这个地方有很大的张力,一个叫做“言必称希腊”,因为你知道希腊跟罗马文明在某个意义上,仍然是今天这个世界最强大的,这就是西方文明里面一个相当重要的底色。

那么在今天的中国社会,也越来越多的人言必称论语,或者言必称儒家。希望看到中国经过了一百年的共产主义的运动的冲击,跟这样的破坏之后,他们说,哦,我们要重建自己的文化,要回到自己的传统,所以就言必称论语。而我们这一帮人呢?我们是神的儿女,就言必称基督。

所以在今天的中国社会,你就会看到三种文化的冲突,就是有一帮言必称希腊的人,和有一帮言必称论语的人,还有一小群言必称基督的人。

3、福音与道德主义的差别

让我来举一句论语当中所讲的话,孔子有一句很有名的话在《论语》的《宪问》当中,叫做“以德报怨,何以报德”。就是有一个他的学生来问他:夫子啊,如果有人打我的左脸,我要不要把右脸伸过去给他打呢?孔子怎么讲呢?孔子的回答跟耶稣的回答完全不一样。孔子说如果你以德报怨的话,那什么来报德呢?意思是如果有人对你不好,你对他好,有人对你好的时候,他岂不是很吃亏?那你觉得他讲得有没有道理?

这个基本上就是我们中国人很实际的思维方式:以德报怨,何以报德呢?意思就是说如果你以德去报怨的话,那么对有德之人那就是真的不公平。如果孔子认为自己是有德之人,那不就是对他不公平吗?所以你在这里面会看到,整个论语所表达的孔子的思想,基本上就是一种道德主义。

你会看到他这个话是有道理的,好像有逻辑的,不过真正的问题是什么呢?他不知道什么叫恩典,不明白什么是爱。让我引用英国基督徒的作家切斯特顿的一句话,他可能是针锋相对的来表达了基督教的福音的思想。他说:“我们常常混淆了爱和公义。”对值得帮助的人给予帮助,我们常常认为这就是爱,对不对?

但是切斯特顿说:“对值得帮助的人给予帮助这个不是爱,这个叫公义。就是那是你必须做的;对不值得帮助的人给予帮助,那个才是爱。”换言之,“以怨报怨,以德报德”并不存在,根本就没有德,你了解这个意思吗?

如果有人对你好,你就对她好,你认为你是一个有道德的人吗?不是,你还是缺德。如果有人对你不好,你也对他好,那才称之为德。所以他说:“要么爱根本就不存在,要么爱就是为不配的人而存在的。”这就是福音,这就是基督教的信仰跟所有的道德主义的本质上的差别,这就是基督跟孔子的本质上的差别,这就是福音跟一切的道德主义和律法主义的本质的差别。

我们在第十五章的时候看到,如果教会不能把这个具有本质性的差别的恩典的教义提出来,持守出来,她就没有办法进入一个新的文化当中,她就必然会带着犹太教的文化的色彩,因此来限制了她要传到地极的这样的伟大的使命。

4、福音跨越一切的文化

我们今天在南堂跟北堂,一共有19位弟兄姊妹要受洗,昨天晚上有很多的弟兄姐妹在教会。我们每年有四次这样欢喜快乐的日子,因为有得救的人加给主的教会。我们有四次的洗礼跟新的成员的加入,然后我们也有四个夜晚听到那些即将受洗的人的分享跟见证。

每一次听到他们的分享跟见证的时候,都常常激励我们这些已经受洗很多年的人,特别是看到上帝的恩典在不同的人生命当中的工作。甚至看到在这一间教会当中来信靠主的人形形色色,他们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他们在这个社会上、文化上、各个层面上的距离越来越大。他们有的人照着世人来讲是很好的人,有的人照着世人来讲是很不好的人,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你就看到上帝的恩典。

在昨天我们分享的见证当中,有一个年轻人的见证,他特别有勇气地来承认,他实实在在是一个罪人,因为他从小就贩毒,放高利贷,故意伤害,然后坐牢。他坦坦白白地把自己所犯的这一切骇人听闻的罪都讲出来。

对于孔子来讲,他最大的障碍是什么呢?对于中国儒家来讲,最大的障碍是什么呢?让我这样子讲,最大的障碍就是孔子不肯跟这样的人一起来到主耶稣的面前。孔子绝不肯跟这样的人一起受洗。但是今天,我们称这样的人是我们的弟兄,我们也在这样的人的面前来承认我们跟他们一样,是全然败坏的罪人。

爱是我们不配得的恩典,爱是在十字架上。主耶稣基督的福音可以不但外表来看,是跨越了一切的地理的位置直到地极,而且从文化的角度是跨越到了一切的文化、文明。从我们心灵的角度是跨越了每一个人的心,是跨越了这个世上认为最好的人直到认为最坏的人,这个是福音。

二、福音征服所有的文化

1、诗篇八十三篇中以色列的仇敌

所以我们看到一件事情,昨天早晨我们的晨更,读到诗篇的第83篇,亚萨的诗歌。他列出了犹太人在他的历史当中的所有的仇敌,那些所有起来攻击神的子民的人,有亚述、推罗、摩押人、亚玛力人。

其实在那里所列出来的不是发生在同一个时间段的,因为我们在以色列人的历史上,看不到在哪一年的那一个事件当中,这些敌人全部都出现,然后一起联合起来反对以色列。其实是指在几千年的历史当中,来描绘了一个来反对耶和华上帝,和祂子民的一个最强大的、统一的战线,那就是世上的万族跟万民。

而这一首诗到最后的时候说,神要在他们当中显为至高,神要直到地极,神要在全地之上,就是在这些抵抗祂的地上的万族当中,彰显祂自己荣耀的名。我读到这一首诗篇的时候,心里有很大的一个感动,因为它使我更加地明白耶稣基督的十字架,也使我更加地明白直到地极的宣教。那就是在这首诗篇当中,看到那一个反对上帝的联合战线有多么的强大和广泛,那么神的得胜的范围至终就有多么的广泛。

2、耶稣拯救那些反对他的人

同样,在福音书里面你会看到,让我这样子反过来说,为什么在耶稣基督的教会当中会包含犹太人和外邦人呢?为什么耶稣基督的福音要离开犹太人的社会,传给希腊人跟罗马人呢?耶稣基督的教会是一个由犹太人、希腊人和罗马人所组成的教会。换言之,耶稣基督在十字架上是为他们而死的,为什么呢?

让我举出一个例子,就是你们知道,当耶稣基督被钉在十字架上的时候,在他的头上,本丢·彼拉多用三种的语言写了:这是犹太人的王。你们知道是哪三种的语言呢?第一,希伯来文;第二,希腊文;第三,拉丁文。拉丁文是罗马的官方语言。换言之,杀死耶稣的,是犹太人、希腊人和罗马人的联合战线。所以,耶稣所救的也是犹太人、希腊人和罗马人所组成的同一个教会。

杀死耶稣的那一个消息是用希伯来文、希腊文和拉丁文向着这个世界来宣告。所以耶稣基督复活的福音的好消息也是借着希伯来文、希腊文和拉丁文向着这三种语言的地区,也就是整个的地中海世界,就是在当时的那个世界的人所认为的直到地极来宣告。所以你发现一个福音的颠倒和原则,谁杀死了耶稣,耶稣救的就是谁。害死耶稣的人是有多么的广泛,里面包含了全地的人,耶稣所救的就包含了全地的人。

如果中国每一个省都联合起来反对耶稣,那么耶稣的福音最终就要得着中国每一个省。如果全亚洲联合起来敌基督,基督就要在全亚洲彰显他自己的荣耀。如果全世界所有的民族都抵挡耶稣基督的福音,耶稣基督就要在全地万族当中得着祂自己的荣耀。

神爱和拯救祂的仇敌,在祂的仇敌当中,来拣选祂自己所要拯救和他要爱的人。这是没有超越的信仰,没有福音的一个“以德报怨,何以报德”的道德主义儒家的文明完全无法想像的,完全超过了它的所有的认识,所有智慧。完全超越了它被罪所污染的人性当中,去对于自己和世界的一切的了解和认识。

所以这一个福音在使徒行传的第十五章的大会当中,被清晰的界定了下来,与奉割礼派的犹太人区别开来。所以我们看到接下来十五章是一个神学的异象,保罗的宣教是被一个神学的异象所推动的。神学的异象带来了和影响了教会的所有的事工,这就是我们在使徒行传所看到的。

3、两个帝国的对比

同时我们也会看到另外一个意义上的对比,因为他们进入马其顿。当你听到马其顿的时候你会想到什么呢?你会想到从但以理书那里,那伟大的亚历山大征服了全球,征服了他那个时候的地极。这是与当年的马其顿、亚历山大帝国相反的一场进军。马其顿帝国统一征服了整个希腊世界,然后向着亚洲,它是从欧洲打向亚洲。保罗这一次福音的进军是从亚洲进入欧洲。

亚历山大是用武力来扩展一个希望包含了地上的万族、万民的帝国的梦想;而福音代表着另一个包含了地上的万族、万民的,但是不是用暴力,而是用非暴力,甚至是不仅是用的非暴力,而且是用到被暴力来伤害跟杀害的福音,如今开始要征服直到地极。这是一个与马其顿的帝国梦所完全相反的一个帝国梦,在人类两千年的历史上层出不穷的亚历山大的继承人,或者是罗马帝国的继承人的帝国梦当中来扩展,在今天的中国也是如此。

我们会看到两个完全相反的要将所有的人都囊括在其中的一个大一统的梦想,一个是地上的帝国的,一个是天上的君王的;一个是通过武力来统治的,而另一个是耶稣基督的福音;一个是关于肉身的生命、今生的情欲和骄傲的,一个是关于永生的盼望和灵魂的自由的。宣教是一个与帝国的理想完全相反的另一个帝国。

他们来到了马其顿的头一个城,你要记得哦,亚历山大他第一次在人类的历史上带来了一个帝国的梦想,就是希望将所有的民族都容纳在一个共同体当中。他实现了这一个梦想到某一个的地步,离世的时候也是33岁。

在当时的世界人的眼里是把西班牙当作地极的,因为亚历山大挥军往东一直打到了印度,然后他往西一直打到了西班牙的海岸。在大西洋的海岸,亚历山大长叹一声,留下一句很伟大的名言,说:“我还很年轻,我才30岁,世界已经到了尽头,世界已经被我征服完,前面是大海了”。

所以他们去到的马其顿的头一个城,不一定是指到一个顺序,而是最重要的那一个城。就像第一夫人一样,没有第二夫人了。那是指到最重要的是那一个马其顿的首府——腓立比,这一座城市的名字也代表着那一个帝国的主题,因为腓立比这个名字就是以亚历山大的父亲——腓力来命名的。

所以我们看到,保罗的第二次的宣教是以一场纷争开始的,或者我们说有一个不愉快的开始。但是我们看到在上帝的手中,神仍然使用这样子的纷争。我们上一次有分享到,这不是我们为自己辩护的理由,但是这的确也会让我们看到,我们的错误不会影响上帝美善的计划跟工作。

我们看见了一个完全由外邦人所组成的宣教的团队,巴拿巴跟马可离开了这一个团队,他们去到了塞浦路斯,他们的宣教到此为止。但是上帝显然使用保罗和他的新的团队,迫不及待、马不停蹄地把福音带到了欧洲。所以到十六章的时候,我们显然看到了这是主的心意,这甚至是圣灵主动超自然的引领。

三、福音的保守主义即保守福音

在这个新的团队当中我们看这有三位新的成员:第一位是西拉,西拉是一个拉丁的名字,所以西拉很有可能跟保罗一样,或者就是一位罗马人,可能完全是一个外邦的罗马人的基督徒。或者他肉身可能是犹太人,但是有一个拉丁的名字。可能是跟保罗一样拥有罗马的公民权;第二位是提摩太,他是混血的,妈妈是犹太人,父亲是希腊人。

1、保罗给提摩太行割礼

很多的解经家就说:“唉,我们在这里看见一件表面上似乎相当相反的事情,保罗在这一章当中有一个出人意外的行动,就是他为提摩太行割礼。”保罗不是反对行割礼吗?使徒行传第15章不是才确定了耶稣基督的福音是跟割礼没关系的,乃是在耶稣基督里行了非人手所行的割礼吗?保罗不是一直在反对这一点吗?终于反对成功了,对吗?已经形成了一个教义传到各地的教会。结果保罗接下来在他的第二次宣教开始的时候,就为提摩太行割礼。

有人认为这是矛盾的,但是我要说这不矛盾。在这里面恰恰显明了福音当中这一个上下的颠倒,这一个前后的颠倒,这一个在福音当中被翻转的原则,那就是让我们来再一次看到什么是真正的福音。福音跟受割礼无关,但是保罗却为提摩太行割礼。

很有意思的一句话说,因为那个地方的人都知道提摩太的父亲是希腊人。这句话也有点怪,既然知道他父亲是希腊人,就不用行割礼。你懂这意思吗?这个也很有意思,十五章刚刚讲了外邦人不用行割礼,现在就出现一个按妈妈是犹太人,按爸爸是外邦人,现在他要不要行割礼?你可能会把他变成一个单纯的法律问题,就是提摩太到底算犹太人还是希腊人?这个时候是不是有一点挑战十五章的结论?或者是对十五章的结论有挑战的应用?

但是你会觉得这里的逻辑有点不对,如果提摩太从犹太的法律上来讲算犹太人,所以应该行割礼的话,那就应该这样说,那个地方的人都知道他妈是犹太人,对不对?所以他应该行割礼。怎么能说因为那里的人都知道他爸是希腊人,所以保罗给他行割礼呢?即然他爸不是犹太人,但是在那个时代,我们不完全确定按照犹太人的传统,到底是应该按照母亲来定他的民族,还是按照父亲来定他的民族。但是按照那个时代的原则,是以父亲来定的。

当然我们在这里不是来争论到底提摩太算哪一边的,但是最重要的问题是什么呢?最重要的问题是说,可能有犹太的基督徒对提摩太的身份有一点质疑,有些人说算犹太人,有些人说算希腊人。所以有些人就说应该受割礼,有一些人就说可以不受割礼。相信在当时可能有这样子的挣扎和辩论,对不对?

在这种情形之下我们来看保罗,当然我相信这也是提摩太自己的决定,这一个决定是相当沉重的。因为你要知道,在没有麻醉剂之前,成年人行割礼是一件相当痛苦的事情。提摩太决定承受这一件对他而言,和对福音而言都不是必须如此的事情,就是承受他肉身的痛苦。所以我们看到十五章里面的决议,将摩西的律法的礼仪律下降为一种文化约束和传统,而不是福音信仰必须的一个约束。换言之,就是割礼与得救无关。

而一个紧接的例子,就是提摩太这一个混血的基督徒,他到底是否必须要行割礼?按着十五章的原则,他不必须要行割礼。可是我们在这里所看到的福音所带出来的逻辑是什么呢?就是我们刚才所讲到跟孔子的原则完全相反的那个原则,就是说爱要么根本不存在,要么就是为不配的人而存在的。在这里我们看到福音当中的一种原则,就是向着犹太基督徒的良心和传统有一个退让。

2、两种类型的保守主义者

让我来问这样的一个问题,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保守主义者?保罗和提摩太在这里的行为显然可以被称之为保守主义者,因为他们行了割礼。然而我们会看见第十五章到第十六章,甚至整个使徒行传当中,有两种意义上的保守主义者。

一种就是奉割礼派,他们要求必须要行割礼,除了信耶稣之外要行割礼,我们可以称他们是一种文化意义上的保守主义者。他们保守外在的礼仪、传统,但是他们的内心却不自由,并没有在基督的福音当中得以释放。而另外一种呢,是保罗整个团队,他们所代表的是在福音的意义上或者在福音中的保守主义者。

我曾经讲过一个例子,有一位改革宗的牧师,他引用一个美国的政治家,论述到美国国会当中的那些共和党的议员。他说在美国的国会或者是美国共和党的议员当中,有两类的保守派的议员。一类的保守派的议员是快乐的保守主义者,因为他们的保守,所以他们有自由,他们很快乐。他们为他们所保守的一切,珍惜那美好的传统,无论是信仰的还是道德的。

但是呢,他说有第二类保守派的议员,是愤怒的保守主义者。他们因为他们的保守,所以看所有的人都看不惯,他们就愤怒,心里面充满了愤怒。因为生活当中越来越不保守,所以他们虽然在一个意义上坚持保守,甚至是基督教的道德、论理。

比如同性恋的问题,堕胎的问题,还有其它的一些问题上,甚至他们持守一种基督教伦理的色彩。换言之,他说在基督徒当中,甚至是在改革宗的教会当中也同样的有这两类的保守派。一类是文化意义上的愤怒的保守主义者,一类是在福音当中的保守主义者。

3、福音的保守主义原则

我们来看保罗,保罗给了我们一个在福音当中的保守派的立场,在某个意义上他跟奉割礼派一样,也给提摩太行了割礼。但是在另一个的意义上,他坚持割礼不是必须的,可是他为什么又要来行割礼呢?他是在福音的自由当中来尊重和进入到一种礼仪跟传统。他向着犹太人是如此,将来他向着希腊人跟罗马人也将是如此,他是在福音的自由中,同时他也是为着福音的缘故。

保罗在哥林多前书第九章当中,他清清楚楚地讲到了这一个原则,我将这一个原则称之为福音的保守主义原则。在哥林多前书第九章十九节到二十二节那里,他声称他是自由的,所以不受这一切的文化跟传统礼仪的约束,他声称他有在基督里的自由和权力。

他说:“我虽是自由的,无人辖管,然而我甘心做了众人的仆人,为要多得人。向犹太人,我就做犹太人,为要得犹太人;向律法以下的人,我虽不在律法以下,还是做律法以下的人,为要得律法以下的人;向软弱的人,我就做软弱的人,为要得软弱的人。向什么样的人,我就做什么样的人。无论如何总要救些人”(这个地方的软弱是指到良心上的软弱,不是指到犯罪。例如说是向抽烟的人,我就做抽烟的人,不是这个意思。)

这就是保罗基于福音的保守主义的态度:向什么样的人,我就做什么样的人,无论如何,总要救些人。他既是在福音当中的保守主义的态度,而这一个保守主义的目的是为了彰显和见证福音,凡我所行的都是为福音的缘故,为要叫人与我们同得福音的好处。

所以让我这样子讲,亲爱的弟兄姐妹,什么是一种文化的保守主义呢?我在没有信主之前是一个文化意义上的保守主义者,所以我也强调,甚至也写过支持儒家读经的文章。但是我要说,文化保守主义在本质上仍然是一种律法主义,仍然只不过是一种道德主义。只有在福音当中才能够有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保守主义的精神。

在这一个意义上我相信,教会是这个世界上的保守主义者,但是我要强调它不单单是一种文化跟外在意义上的保守主义者,也是一个在福音当中的保守主义者。对一个基督徒来讲,或者说对保罗来讲,保守主义者的实质就是保守福音,而不是保守其它任何的东西。

在一切的文化跟传统处境当中,保守福音的中心,保守上帝主权恩典的教义,这才是真正的保守主义。为这样子的缘故我们可以进入并接受某一种的传统,我们可以在那些无关紧要的事上遵循传统,若非为福音的缘故我们就不要求改变这个传统。这个就是一种基督教的保守主义。

4、在绝对的事上坚韧,在不绝对的事上柔软

让我举这样的例子来看,马丁·路德在谈到这一段经文的时候,他给我们描绘了同一位的保罗,在他的身上福音带出来一种似乎相反的样式。他说,保罗的信心是坚固的,但是他的心肠是柔软的。

约翰牛顿也用类似的一句话,来讲到为提摩太行割礼的保罗。他说,保罗在不是绝对的事上像一根芦苇,而在绝对的事上是一根铁柱。你知道在教会当中,在我们信仰生命当中,常常出现的问题是什么?就是在绝对的事上像一根芦苇,然后称之为宽容;而在不绝对的事上像一根铁柱,然后称之为保守。

所以,让我们来看到保罗的真正的保守主义。斯托德这样子来评价这里的保罗说,关于福音的事工,我们的信心是不能够被征服的,若有可能,我们要比顽石更加的坚硬;但是论到爱,我们应该更加的柔软,若有可能,我们要比那风中摇曳的芦苇更加的敏感,更加的愿意为着福音的缘故,而向着任何事物伸缩我们自己。

在初代教会有一位教父,就是亚历山大的俄利根,他也讲到这一段的经文。他说,谁若是承担了宣讲上帝福音真理的责任,谁就必须要认识到,他必须向着听众来传讲他们可能还没有预备好要去接受的信息。因此他必须向什么样的听众,就做什么样的人,甚至为了他们的益处而舍己。为了教会和福音的缘故,而舍弃那一切无关紧要的事,向他们让步。

那么各位,什么是无关紧要的事呢?行割礼对于提摩太来讲是无关紧要的事吗?按着他自己的利益,那是痛得要命的事,但是对福音而言,那是无关紧要的事。所以在福音当中所带来的颠倒是什么?保罗恰恰讲他是自由的,信仰不需要行割礼,所以他行割礼。你明白这个逻辑吗?正因为这是不必要的,正因为这是不必需的,它是无关重要的,所以他选择了。

我相信也是他劝提摩太,而提摩太也同意了,他能承受在他身上而言痛苦万分,但是对于宣教的使命而言无关痛痒的事。保罗说我有这样的自由,我有这样的权利,但是什么是福音呢?福音是常常不是体现为我有这样的自由,因此我要尽我一切的努力去抓住这个自由不放。福音恰恰体现为我有这样的自由,因此我放弃这样的权利。

所以保罗说,我有这样的权利,但是我不用尽我的权利;我有这样的权利,但是我为福音的缘故放弃这样的权利。这就是福音当中的爱,这就是使徒行传第十五章当中,那一个决议背后真正的意义,就是对福音有了更深意义上的认识。只有到了这里的时候,教会才做好了预备,可以把福音带到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文化传统当中去,而不至于使福音下降为一种文化,或者依附于某一种特定的文化,哪怕是依附于特定的犹太人的文化。

福音这个时候,就拥有了道成肉身的能力,可以成为中国文化的肉身,可以成为希腊文化的肉身,但是在其中持守那一个坚定的福音。在那一切无关紧要的事上,他们可以成为文化意义上,表面上看起来跟文化的保守主义者相类似的一些做法,但是他们在骨子里面是一个信靠福音得自由的人。

5、俄利根:要预备去舍己

俄利根如此来描绘说,一个传扬福音的人要预备着,向你所传讲福音的对象,因为他们可能还没有预备好接受你要传讲的信息,所以你不但要预备你的信息,你要预备为他们舍己。他这样来理解提摩太行割礼,同时他也是如此去行。

在革利免的身上,发生了一件比提摩太行割礼更加令人震撼的事情,那就是在他的那一个时代,他四处去宣教。因为在那个时代,你知道跟今天差不多,就是大部分教会里面都是姐妹,就像我们在这一章里面看到进入欧洲之后,第一个信主的是妇女,是那个卖紫色布匹的妇女。

紫色布匹在这里呢,也是一个帝国跟帝国有关的异象,是在整个巴勒斯坦的沿岸,这是人类城市历史上第一个单单因着商业,而建立起来的海洋的商业城市,就是推罗跟西顿。在圣经里面你常常都会看到它们成为财富的象征,成为那个世界力量的象征。并且代表着不是宗教的力量,不是政治的力量,而是一种商业城市新兴的力量。

那这一些人呢,在海边发现了一种蜗牛,发明了一种很复杂的工艺,从这个蜗牛当中来提取一种颜料,就是紫色的颜料。然后产生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手工业,就是紫色的布匹,直到这个布匹在整个的地中海的世界里面成为王室的象征。

所以你知道那些士兵将紫色的袍子披戴在耶稣的身上,来嘲笑祂是一位王,所以紫色的布匹实际上是整个王室或者是罗马皇帝的代理人、总督才能够使用的布匹。普通人是不会买紫色布匹的。像我们中国的古代,如果你家里发现有黄色的一套袍子,一定是全家处斩的,因为你是要谋反,那是皇家特用的颜色。所以这一个吕底亚基本上相当于是一位指定供应商。

然后,我们看到第一个发生在欧洲的信主的例子,是在那样的一个社会当中,一个被藐视的妇女。你还记得在第8章第一个信主的非洲人是一个太监。福音进入到一个新的地区、文化和大陆的时候,是用降卑和谦卑的方式。所以在那个时代,教会比今天更加厉害,基本上都是妇女。

就像保罗也是哈,他们就来到那一群妇女所聚会的地方跟她们讲道,所以这个俄利根在那个时代也是到处去。因为他是独身,没有结婚,这个就是为什么新教说牧师最好结婚的原因,所以就慢慢地传出来很多的谣言。因为在这个世界上,在那个时代男女之间是有一个很大的防线的,不太可能在一个共同体当中既有妇女又有男人,说他跟这一些姐妹在教会里面搞淫乱。

这给教会带来了很大在名声上对福音的一个压力,那你知道俄利根怎么做吗?这个时候又不能登报,登报人家也不一定同意你。他阉割了自己,向全世界来宣告他的圣洁,然后继续四处地去宣道。他做的比提摩太更加决绝。

他说,一个在福音当中承受了宣教使命的人,要随时预备着为他所要传福音给他们的那些人,来舍弃自己,舍弃那些无关紧要的事。阉割自己是无关紧要的事吗?对他来讲是至关重要的事,但是对福音来讲是无关紧要的事。这就是福音在这一群宣教士的团队当中所带来的那一种真正的保守,那不是绝对的。他有自由,他有权力,但是若是为福音的缘故都可以舍弃,这就是一个真正的保守主义的态度。

所以,求主来帮助我们,如果我们在绝对的事上像一根芦苇来标榜我们的宽容,而在那些无关紧要的事上来像一根铁柱来标榜我们的保守,那么我们既不宽容也不保守。

6、改革宗教会保守的是什么?

今天我们有不同的宗派,有一次我跟一个弟兄来分享说,你看一个宗派的时候,要看那个宗派最独特的,将它跟其它的教会、信徒的群体区分开来的是什么?区分开来的如果越是贴近基督信仰的核心,那么这一个宗派就越是好的;越是在微不足道的、不紧要的、或者是在非核心的教义上面,那么这一个宗派就是需要继续来归正的(我这里不是来批评其它的宗派)。是外在的还是内在的教义,是核心的教义还是次要的外在的表现,成为这个宗派最核心的令人所知道的地方。

比如说浸信会,被称为浸信会是因为他特别强调洗礼的方式;而灵恩教会你提到的时候,你会特别的知道他强调的是说方言的表现。那么让我说,这都是非常令人遗憾的,因为这些都不是核心的教义。那改革宗教会呢?改革宗教会持守哪一点使我们与其他的教会清晰的分别开来,而看到我们在整个教会当中的那一个真正的一个保守的精神呢?应该是恩典的教义。

改革宗教会应该以他持守上帝恩典的教义,就是那绝对的出于神的恩典的那一个改革宗的救恩论,作为他与其他的一切教会清晰的区分开来的,也是对全教会的贡献最突出的特征,就是我们信靠耶稣基督白白恩典的福音。我们的一切都被这一个恩典的教义所塑造,而不是婴儿洗礼,虽然我们坚持婴儿洗礼;也不是妇女不按立,虽然在改革宗教会妇女不按立;更不是是不是只唱诗篇。

7、牧师衬衣的例证

让我举一个例子,有一次一个信徒问我:“哎,你们为什么要穿这个(他看到我穿这个牧师的衬衣),这是天主教的。”我说,这不是天主教的,你是有误解,因为在宗教改革500年以来,无论是天主教会还是长老会、路德宗、圣公会,他们都会使用这一种牧师的衬衣。因为在某一种庆典跟圣礼的时候呢,使他的职份被区分开来。

但是越到现代,福音派教会开始轻忽,这个背后跟他们的教会观有关,跟他们的圣职的观念有关,也跟他们对崇拜的理解有关,所以就越来越不使用。但是我们仍然使用,因为这是教会一个伟大的遗产。无论是天主教会还是圣公会、路德宗,或者是长老会,今天在教会当中唯一可以识别出来是牧师的,就是这样的一个服装,你不可能另外去发明一个东西。所以对于整个世界来讲,它是唯一一个统一的甚至是跨越了宗派,都会来使用的一个外在可以被识别出来的。

所以我说,我们保守这一个的传统,但是我们保守这一个传统却要意味着什么呢?当我站在这里讲道的时候,我必须要什么呢?我不能够作为一个穿着牧师领的人被记住,所以今天我去那里讲道了是什么印象?印象就是牧师穿了一个特别的服装。如果我是因为这一点被记住的话,那我就是一个极其失败的传道人。如果那样的话呢,我宁愿穿袍子,或者宁愿穿短裤算了。但是如果你又记住一个穿短裤的传道人那又完蛋了。

所以最重要的是什么呢?最重要的是你必须作为一位传讲恩典教义的传道人而使人留下印象,那个才是我们所保守的真正的实质。如果有可能的话,我希望有一天可以穿着藏族的袍子,然后对着一群藏族人讲道,那也没有什么不可以,因为这个是无关轻重的,因为这个不是绝对的。我们在某一种的情形和处境下去保守的,我们在另一种情形下可以完全的放弃,因为这不是绝对的。但是有一些东西是绝对的,那是我们所要持守的福音跟恩典的教义。

8、我是否做好了预备?

所以当我读到这一章提摩太行割礼的故事的时候,给我自己带来一个很大的挑战。我也来问自己,是否像保罗一样,信心是坚固的,但心肠是柔软的。我是否可以区分出福音跟文化,是否能够区分出在必须持守的事上像一根铁柱,而在那无关紧要的事上可以向任何人做任何人,而像一根芦苇?

所以我想像一个例子,如果我去到一群人当中传福音,在这一群人当中他们都只有九根手指头,不知怎么搞的,而且他们认为有十个手指头的人都是怪物。那么为着福音的缘故,我愿不愿意剁掉一根手指头,然后进入他们当中去做传道人?然后再去向他们宣教?当然宣教最后的目的,是改变他们,让他们不再认为有十个手指头的人是怪物。你懂这个意思吗?

所以屈梭多摩,古代的一位教父,他这样来评价保罗在这个地方的举动,说:“行割礼的目的是为了终止行割礼。行割礼的目的是为了使教会有一天不再行割礼,为了使他们明白他们不需要行割礼,所以我现在行割礼。”你明白这个意思?这就是在福音当中的颠倒和放弃,这就是在福音当中的爱。为了使他们有一天知道有十个手指头的人不是怪物,所以我现在剁掉一个手指头,来向着那些只有九个手指头的人,进入他们当中去传扬福音。

9、你在持守什么?你要舍弃什么?

那么亲爱的弟兄姐妹,如果你要向你的父母传福音,也许明天中秋节你要回到你的家里面跟他们团圆,你需要舍弃什么呢?为了向他们,为了向这个世界传福音你需要坚持什么呢?今天我们在两个方面都面对很大的挑战。福音进入到了一个完全异教的文化当中,我们常常在不可妥协的地方妥协了自己的信仰,因此使福音失去了力量。

第二,我们也常常在可以妥协的地方不愿妥协,可以放弃的地方不愿意放弃。就着福音而言那是无关紧要的事,但是对我个人而言那是很重要的事,所以我们因着不愿意放弃,而失去了福音的力量。这是不是我们今天在这个世界上的光景?这是不是今天教会在宣教时所面临到的软弱?这是不是我们每一位基督徒在向我们的家人、向我们的同事、向我们的朋友来宣讲福音的时候所面对到的真正的困境?

我们不知道在什么样的地方应该持守坚定,如山不动,以至于不消失、不丧失福音的力量;我们也不知道在什么样的时候能够被福音所充满,以至于我们愿意舍己,愿意舍弃那无关紧要的事,而那些事可能对我们自己而言是极其重要的事,因此我们也使福音失去了力量。

所以求主来帮助我们,求主借着这一段让我们来看到福音是怎样进入欧洲的?福音是带着舍己进入欧洲的,福音是带着一个在福音当中被颠倒了的人生,带着一个降卑如同基督来到我们当中,是带着降卑的生命来到世上。福音也是带着这样子的生命的样式,跟一个恩典的教义的核心,进入欧洲的。

我们也希望福音在我们的身上带着这样恩典的教义来进入这座城市,更深地进入中国社会,更深地进入中秋节,更深地进入到中国的文化和处境当中去。向着“以德报怨,何以报德”这样的一种传统的文化,传扬那一个他们还没有预备好要来接受的恩典的福音。阿们!

我们一起低头来祷告:

主,我们感谢赞美你,求你赐给我们像保罗一样的坚固的信心和自由的良心,这坚固的信心和自由的良心促使他为着福音的缘故来舍己。求主你要我们效法提摩太美好的信心的榜样,当他第一次作为外邦人加入这个外邦的宣教的团队,第一次出现在这个宣教团队当中的时候,他就以这样的一个舍己。在自由的良心当中而不是被辖制的良心当中,他自由地向着他的犹太兄弟们放弃了他自己的自由和权力。

主,我们在这里看见真正的保守,也看见真正的宽容。求主你使我们不断的来认识福音的核心,求你使我们在教会和我们的信仰生活当中,不断地来保护一个以福音为中心的信仰的生活跟教会的文化,以至于我们可以将福音更深地带到我们身边的人那里去。

求你使我们看到,如果我们领受了这样的爱,就是向着不配之人的爱,就是我们这不配得到恩典的人却得到了恩典,不配被拯救的人却蒙了神的拯救。所以主啊,当我们去传扬福音和活出一个基督徒的生命的时候,这不但是我们所相信的教义,这也必须是我们传讲的方式,这也必须是我们生活的样式。

主啊,离了你,我们不能够做什么;离了你,我们无人能够活在福音当中;离了你圣灵的能力,我们只能够在头脑当中相信和理解这样的福音,却无法使这样的福音成为我们的真实的生命。所以主,求你帮助我们!求你怜悯我们!求你来祝福今天要受洗和转会的弟兄姐妹,求你借着他们的洗礼,再一次将这样的福音浇灌在他们心里,也浇灌在我们的心里。感谢赞美主,听我们这样的祷告、祈求,奉靠主耶稣基督的宝贵的圣名。

阿们!

打印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