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比伦上小学(诗137:1-9)

王怡
证道经文:
诗篇137:1-9
显示

家长们、同学们,下午平安:

今天上午是我们大学的开学礼拜,我和大家分享的是《在巴比伦上大学》,今天下午是小学的开学礼拜,我要和大家分享《在巴比伦上小学》。

一、    诗篇中的巴比伦

这首诗137篇,应该算是哀歌。诗篇中还有一个分类,叫咒诅诗。特别是在最后的第九节,你看到在那哀叹当中,甚至到最后成了咒诅:“拿你的婴孩摔在磐石上的,那人便为有福。”前面说:“将要被灭的巴比伦城啊,报复你,像你待我们的,那人便为有福。”1980年英国的圣公会召开主教会议时,他们做出一个决定——删去诗篇137篇的最后一节。因为这节经文无论是对我们的孩子、还是对我们的家长来说,都太难了、太吓人了。我不知道,在家庭礼拜的时候,父母带着孩子读到诗篇137篇中最后的8-9节,是否明白这是在表达什么呢?

诗篇137篇描述的是被掳归回的以色列人,他们在回忆从前被掳时,曾经坐在巴比伦的河边,一追想锡安就哭了,他们现在已经被掳归回了。其实,这里有一些张力。比如说,一方面巴比伦并不是那么不好,巴比伦其实是繁荣昌盛的地方,是城市文明的代表,是一个崛起的东方大帝国。就像今天说到北上广,或者说到伦敦、巴黎、纽约,你不会说我曾经在纽约的这个哈德逊河边坐下,一想起成都就哭了,你不会,你巴不得去呢!但另一个方面,它又是旧约诗篇当中的咒诅对象。

我们是新约的教会,我们是新约的子民,所以当我们读到诗篇137篇的时候说:“哎,好了,这个咒诅已经过去了。”虽然我们不至于像圣公会一样决定把它给删掉,但是我们会感觉不那么紧张,这个是已经过去的。很多慕道的朋友,甚至包括一些基督徒也常常会有这样的念头:“哎,旧约当中的耶华上帝是难免充满了公义和愤怒的一位上帝,但是新约当中被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是那一位满有慈爱来拯救我们的。”所以,当我们读到这里的时候,心里面的一种紧张感可以稍微缓和一下。

二、  启示录中的巴比伦

在新约的最后一卷书启示录第十七章到二十一章里面,再一次提到巴比伦与耶路撒冷的针锋相对,这样的针锋相对不但没有缓解,甚至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宇宙性的征战,是上帝对整个世界的变迁及其结局的一个启示。在那里面说,整个人类历史当中一边是基督的新妇——教会,而另一边是那属于魔鬼撒旦的,牠所扶持的大淫妇;一边是教会,一边是世界。启示录说,整个世界的基本剧情就是这两者之间的对抗——光明与黑暗,教会与世界,巴比伦和耶路撒冷将同时并存于世界历史的舞台。但是启示录到了最后告诉我们,最终他们要被分开,一个永存,一个灭亡。

对基督教教育来讲,当谈到启示与文化的关系时,在教会的历史上常常有一个很著名的提问,或者是命题,说:“耶路撒冷与雅典有什么相干?”我们应该在一种整全的、圣经的世界观下,用上帝的普遍启示、绝对无误的启示来看待信仰与文化的关系。我们不会那么绝然地说,在一个层面上没有关系,但在另一个层面上,两者有关系,我们不会简单地说“耶路撒冷跟雅典完全没有相干”。

对基督教教育来讲,其实有一个真正更重要的问题就是“耶路撒冷与巴比伦有什么相干呢?”这里就会带出来一个显得很矛盾的问题,叫做:各位,在巴比伦来上学堂。

启示录第十八章第十七至二十一节讲到巴比伦最后的结果:一时之间,这么大的富贵就归于无有了。所有靠海为业的,都远远地站着,看见烧她的烟,就喊着说:“有何城能比这大城呢?”他们又把尘土撒在头上,哭泣悲哀、喊着说:“哀哉!哀哉!这大城啊。”这个千万人口的大城啊,这北上广啊,“凡有船在海中的,都因她的珍宝成了富足,她在一时之间就成了荒场”。然后,第二十节说:“天哪!众圣徒、众使徒、众先知啊!你们都要因她欢喜。因为神已经在她身上伸了你们的冤。”

启示录第十八章的这几节经文,就是对诗篇137篇中最后一节经文的重申和成全。启示录最后宣告,神如何来报应巴比伦,巴比伦如何地灭亡——拿她的孩子摔在磐石上的,就有福了。哦,这原来不单单只是一个旧约诗篇当中的咒诅,靠着耶稣基督的恩典,这个已经过去了——哦,不是的。在启示录中最后的宣告比诗篇137篇中最后的咒诅还要尖锐,这个画面被描绘得更加的惨烈。

接下来,第二十一节说,有一位大力的天使举起一块石头,好像大磨石,扔在海里,说:“巴比伦大城也必这样猛力地被扔下去、决不能再见了。”

在新约时代,在整个世界历史的结局,诗篇137篇的咒诅仍然要成就。耶路撒冷与巴比伦至终将没有任何关系,至终是光明与黑暗泾渭分明。人类历史上的两座大城,所代表的两种不同的文明,所代表的人的灵魂、人的生命、甚至是人的文化,所走的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至终要被如此清楚地、如此惨烈地、如此令人敬畏地,让人俯伏在地上说:哀哉,哀哉!

三、  在巴比伦上小学

可是到这里,你回头说,在巴比伦上小学,如何成为可能?那是不是一件好危险的事情啊?是不是一件主不喜悦的事情?把我们的孩子从公立学校带出来,我们不到公立学校上学,是不是这个还不够呢?还得离开成都,找个地方买块地才行呢?在巴比伦上归正学堂还是有风险的,这最终还要分开,孩子得去什么无人区,孩子得到沙漠里面去……

1、     是否得罪神

不然,第一,我们怎能在巴比伦的河边坐下,我们怎能在巴比伦唱耶和华的歌呢?活在巴比伦这样的一个抵挡上帝的文化和城市当中,如何能够来从事基督教的教育,来养育神的子民呢?

第一个张力是说你能不能在巴比伦上学呢?你能不能在巴比伦唱锡安的歌呢?在巴比伦敬拜上帝,在巴比伦学习如何做一个寄居者。在巴比伦学习做一个思念家乡的客旅,到底可不可行呢?诗人在这里似乎是说,这是不可能的事情。而且启示录最后的结局似乎也在说,耶路撒冷和巴比伦完全没有相干。

第二,我们读到耶利米书第二十九章,在那里被掳的以色列人,他们到了巴比伦的门口的时候,他们的确怀着这样的忧伤。诗篇137篇就是在回忆他们起初的忧伤,那个时候他们甚至犹豫到一个地步,别说不敢送自己的孩子去上巴比伦的公立学校,就连进入巴比伦这座城,他们都根本不敢。所以,他们站在城外犹豫,站在城外就悲叹“哀哉”,站在城外根本还没进去就在流泪了。脚迈不出去,迈出去的话,是不是得罪神呢?是不是进入巴比伦就意味着背叛了我的信仰呢?

2、     神的旨意

这个时候,神就透过先知耶利米写信给这些被掳到巴比伦的以色列百姓,还有他们当中的首领,上帝的意思似乎是完全相反的,上帝在经文中说,你们进去,你们进入巴比伦。进去干什么呢?你们不但要进去,而且要在里面成婚、养儿育女,使你的女儿嫁人,使你的儿子娶妻,并且要在那里面栽种,还要在那里面修房子、建造、栽种,买房子也是可以的。这个过程就是说,你要进入巴比伦去并在其中生活,这里面包含了教育的过程,因为经文中说:“你要使耶和华的子民在这座城里不至于减少。”甚至在那里说到:“你要为巴比伦求平安。”

耶利米书第二十九章和诗篇137篇听上去是不是特别矛盾?有很大的张力?我们看到,在耶利米书第二十九章,申命记第六章——我们称之为“教育的大宪章”,似乎仍然可以在巴比伦继续,甚至必须在巴比伦继续,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使上帝的子民在巴比伦这座大城里面不至减少。而且还要在信仰上延绵,带着对上帝的救恩和未来应许的盼望。

所以,这里有一个张力,有一个矛盾。

3、     教会与巴比伦

第一,在巴比伦,你怎么能唱耶和华的歌呢?从属灵的意义上说,巴比伦与教会势不两立,不共戴天。因为我们的父是耶和华神,他们的父是魔鬼撒旦,那我们不应该爱上巴比伦。

第二,神似乎对被掳的以色列人说,在巴比伦你要继续唱耶和华的歌,在巴比伦你必须要从事基督教教育,你必须要按照圣经教导你的子民,你还要生养众多。你必须生活在其间,为这一座大城求平安,因为好叫你们在这座大城当中敬虔度日。神似乎是说,信耶稣就是要活在巴比伦这座城里面,要活在仇敌当中。而且还要去爱仇敌,为仇敌祷告求平安。

各位家长,巴比伦与教会之间存在着一个关于我们的寄居状态、客旅状态的矛盾。其实这也是很多家长的矛盾,也是很多教会学校的矛盾。也是我们的孩子们在整个受教育的过程中的矛盾——他们在教会中长大,但教会又是在巴比伦。所以,这也是他们一生当中要去经历的挣扎和矛盾。

当时诗人写诗篇137篇的时候,第一,他们已经回到了耶路撒冷;第二他们之所以能够回到耶路撒冷,是因为当时巴比伦其实已经灭亡了,被波斯灭了。所以古列王才下令,以色列人可以回去。

经文中所讲的“巴比伦啊巴比伦,你将来要灭亡”(诗137:8)。巴比伦不是已经灭了吗?这首诗是对巴比伦发出来的咒诅,已经超越了当时的历史场景,不单单指向已经灭亡并土崩瓦解的那个东方大帝国。虽然直到今天,这东方的大帝国还是一个兴起、一个灭亡,一个灭亡、一个兴起,此起彼伏的,仍然统治着我们。这个地方的“巴比伦”的确已经指向在启示录当中所代表的、与上帝敌对的那个世界,与神敌对的世上的万国,世上一切不信神的、愚顽人说“没有神,没有神”的那些文化。它终有一天将被神的公义所审判。

第九节经文中的“婴孩”,是指后裔。这个咒诅听上去,就是断子绝孙的意思,巴比伦要断子绝孙。在福音当中,神赐给这个世界的一个好消息,是神赐给在巴比伦寄居的、神的百姓们的盼望,那一个敌对上帝的国度将没有后代。

各位,这是不是我们的盼望?这是不是福音赐给我们在肉身上忍受今生至暂至轻的苦楚,忍受这个世界一切不公不义的盼望?眼看着罪恶滔天,眼看着不义胜过了义的世界,甚至因着我们的信仰而受到委屈,甚至有的时候我们会说,哎呀,我受委屈就够了,想到我的孩子将来因为信了主还要走十字架的道路,做父母的好像有点不舍得。但是这一个咒诅,真的是给神的百姓的安慰。总有一天,抵挡神的文化将要灭绝,无论它一时之间聚集起来了多么大的财富,甚至无论它一时之间有多么令人敬佩的聪明和智慧,他们都将没有后裔。

四、  在巴比伦上教会学校

C•S路易斯讲到这一首诗篇的时候,说了一句似乎有点灵意解经的应用,他说:“其实我们每一个人的里面都有巴比伦的邪恶。”我想,这是基督教教育所处在的一个挣扎当中。各位家长、各位老师,我们里面有没有属于巴比伦的那个部分?大多是有的。我们的孩子,他们正在慢慢地长大,他们活在这个双城记里面,他们内心里有没有一个属于巴比伦的部分,正在慢慢地长大呢?有的。所以路易斯说,我们里面有一个自我,那个自我就是巴比伦所生的后代。从这个意义上,路易斯说,把我们里面那个坏蛋摔死,这样做的人就有福了。

我延伸他这样的一个应用,这就是基督教教育的关键。对于基督教教育来讲,最可怕的一幕是什么呢?是将来找不到工作吗?是发现你们的孩子最后有一科学得不太好吗?不是。基督教教育最可怕的一幕是什么呢?是没有摔死那个坏蛋,而是在巴比伦上学的结果,上了几年学最终使我们的孩子成为了巴比伦的孩子,这才是最可怕的。这是起初让我们的孩子离开公立学校,我们想避免的。

可是,让我说一句话。第一,你确实已经把孩子送到教会来读书来了;但是第二,仍然是在巴比伦上学,是在巴比伦上教会学校。

1、       教会跟随耶稣进入巴比伦

我们的盼望是什么呢?一个在巴比伦不能够唱耶和华的歌,和那一个要进入巴比伦,在巴比伦栽种、生养、教育,使神的子民不至减少,两者之间的张力怎么化解呢?在这里让我们看到福音的奥秘。福音的奥秘不是在旧约的时代以色列民被掳来到了巴比伦,而是耶稣来到了巴比伦。

各位,耶稣是在巴比伦被钉十字架的。甚至让我这样说,道成肉身的意思,就是道成了一个巴比伦人,道成了拿撒勒人。甚至彼得在彼得前书5:3写信给散居在亚细亚各处的教会,他称自己是“住在巴比伦的”。他说:“那住在巴比伦的教会问你们安。”读到这里我明白了,我们不只是在巴比伦上小学,在巴比伦上教会学校,而且今天主的教会就是在巴比伦的主的教会。

昨天讲道的时候,我提到曾经有一个北京的传道人写了一封信给我,他在信中说“在罗马的弟兄问你安”。我一听这话就想,哇,这个神学太正确了!这个就是我们说的“强烈而健康的末世论”。彼得明明是住在罗马,但是他落款的时候说“那住在巴比伦的问你安”。这个传道人他明明是住在北京,他跟我说“那住在罗马的问你们安”。

所以,我想每一位老师,每一位家长,我们来建立这样的一个观念——我们是在巴比伦上学,教会进入了巴比伦,但是教会却不属于巴比伦。教会蒙召进入了巴比伦,但是教会蒙召却是与巴比伦分别。因为教会的主、教会的元首进入了巴比伦,教会的元首被钉死在巴比伦,也复活在巴比伦。这就是福音的奥秘带给我们在巴比伦从事基督教教育的奥秘。

教会跟随耶稣的脚踪,耶稣进入了巴比伦,所以今天新约的教会会众也散居在巴比伦的世界成为寄居者。基督教教育在本质上就是寄居者的教育,是一个流亡人群的教育,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不让孩子上巴比伦公立学校的原因。因为我们的孩子,他们受教育的结果不是要他们爱上这个世界,而是要他们思念家乡。

2、       基督教教育的目的

所以,今天我们开学了,所有的老师,所有的家庭,学堂和家庭,老师和家长,我们一起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在这一学期要让我们的孩子们思念家乡,而不是爱上巴比伦。

我想对老师们说:无论你们教孩子们什么,无论你们怎么教,最后你们若是让孩子们爱上了巴比伦,你们就彻底失败了。家长们也是一样,无论你怎样教自己的孩子,无论你为他提供怎样的条件,无论你是怎样努力地工作,无论你是在家里面花时间怎样地和他在一起,可是如果最后你们乃是让你们的孩子爱上了巴比伦,你们就失败了。你们的孩子在教会中就慢慢地成为“习惯了在巴比伦唱耶和华的歌的宗教徒”,教会学校的教育就会沦落为没有基督的基督教教育。

所以让我这样说——虽然听起来很吓人,但是这只是一个类比——摔死那个巴比伦的孩子!摔死那个巴比伦的孩子!在知识上、在价值观上不要让巴比伦的文化选择我们的孩子,进入我们的孩子,让我们的孩子成为一个祭主。如果巴比伦在我们孩子的灵魂中又生了一个孩子,我说得难听一点,那我们的孩子就叫僵尸。换成你们熟悉的一个词,就叫做“被巴比伦洗脑了”。害怕被巴比伦洗脑,正是我们不让孩子去上巴比伦公立学校的原因,洗心才能够对付洗脑,只有死而复活的基督,才能对付巴比伦的僵尸。所以,求主来帮助我们。

让我对各位说,我们是寄居在这个世界的,不要让这个世界寄居在我们里面,我们希望孩子们学习一切的技巧,但是愿所有的家长、所有的老师都可以一起说,耶路撒冷啊,若是这些孩子们忘记了你,情愿他们的右手忘记技巧。阿们。

我们希望训练孩子们的听、说、读、写,一切的才能,但是神哪,耶路撒冷哪,我们的孩子们若不纪念你,若不看你胜过他们在这座巴比伦大城当中所最喜爱的,情愿他们的舌头贴于上膛。阿们。

愿每一个家长有这样的心,愿意在神的面前如此祷告;愿每一位老师有这样的心,愿意在神面前如此祷告。

家长们,你们愿意吗?你们敢在巴比伦上教会学校吗?我巴不得你们愿意,因为如果不愿意,这首诗对我们来讲就是咒诅。因为它宣告了那不愿意之人的最后的结局。就如彼得所说“你的银子和你一同灭亡吧”(徒8:20)。这一首诗就等于在说“你的巴比伦和你一同灭亡吧”。如果你们愿意,我相信你们愿意,是因为你们相信耶稣来到了巴比伦,阿们。你们相信你们的主曾经进入了巴比伦,而且是背着十字架进入了巴比伦;你们相信耶稣在巴比伦替代了我们,死在巴比伦,甚至我们也相信他在巴比伦这座大城里面复活了。

所以各位,一个方面我们拒绝巴比伦,我们不要沾染巴比伦的世俗气息,我们不要与它混同。但是在另一个方面,我们又要说,我们不要怕巴比伦,不要过于惧怕巴比伦。巴比伦是如此糟糕,如此邪恶的地方,但是在如此邪恶的地方,居然还发生了复活的事,耶稣基督是在这里复活的,这就是福音的奥秘。

福音宣告了这个世界的败坏,也宣告了我们的败坏。但福音又说,这个败坏的世界,是可以被转化成为一个美丽的新世界。人是如此地败坏,以至于他不可能靠着他自己的任何努力而得救。但是这个不可能靠着自己的任何努力而得救的人,却可以被转化为得救之人,因为耶稣在我们中间的复活使这样的转化成为可能。

所以,在整个基督教教育的焦点和盼望是什么呢?仍然就是信耶稣,阿们。相信基督复活的大能,相信他的十字架,唯独因为耶稣。我们的教育唯独因为耶稣,我们的教育唯独为了耶稣基督,并他的教会,阿们。

要么你和主的教会一同长存,要么你和你的巴比伦一同灭亡。为此,教育的内容一定会包含对巴比伦的认识,因为我们是在巴比伦的教会学校,所以我们一定会,我们的孩子也一定会学习认识巴比伦。巴比伦的建筑,巴比伦的哲学,巴比伦的商业,一切在上帝普遍启示下的巴比伦学问,我们的教育会包含对巴比伦的认识,但更重要的,是对耶路撒冷的认识。

3、       记念与忘记

这首诗刚才我们读到的这几节里,还有两个非常关键的词汇也呈现出了一对张力。那就是“记念”和“忘记”。诗人是不是不断地在说记念什么,然后又忘记什么;如果不记念什么,宁愿忘记什么;宁愿忘记什么,都要记得什么。在“忘记”和“记念”之间,不断地有一个张力。

我想问同学们,你们今天开学了,上学期学的内容是不是很多都忘了?没关系,教育在某个意义上就是“记念”和“忘记”之间的一场战争。我学了这么多,我就是记不住。那我就这一点说,教育最糟糕的结果是什么?就是本该记念的都忘记了,本该忘记的都记住了,所以我们要避免这个最糟糕的结果。基督教教育最高的智慧,就是让孩子们记住他们应该记住的,忘记他们应该忘记的。在“记念”跟“忘记”之间,“记念”其实是一个圣约的用语,也是一个法庭的用语。

最后我想说,老师们,家长们,让孩子们忘记他们不需要一辈子记得的东西,让他们记得他们一辈子都不要忘记的东西,阿们。因为神不会忘记。如果有一天神要考试,你要记得的,你津津乐道的,最后神不考,因为神不在乎。但是你忘记了的、你不在乎的,最后神在乎。记念耶稣所在乎的,忘记耶稣所舍弃的,这样的人有福了,阿们。因为这样的人虽然活在巴比伦,但巴比伦却不能夺走他们的后代,阿们。教会的后代是属于神的,不是属于巴比伦的,阿们。世界在我们里面成长,主耶稣基督、圣灵在我们里面,重生的生命也在我们里面成长,摔死在我们里面那个巴比伦的孩子,阿们。

我们一起低头祷告:

主我们感谢赞美你,你带领我们在巴比伦来建立教会的学堂。你不是把我们带到一个没有尘埃、没有眼泪、没有污秽、充满了公义圣洁的地方来建立我们。主啊,你把我们带到这样一个充满不公不义,甚至是有仇敌如同狮子吼叫,到处寻找可吞吃的人,在这样子的一座巴比伦大城当中,你带领你的教会,走这一条追随耶稣基督十字架的道路。在这一座巴比伦里面,我们既不要不唱耶和华的歌,我们在这座城里面,与这一座城的文化弃绝。但是我们又进入这一座城,我们又在这一座城里面生养众多,用神的话语教导属神的儿女。

愿我们的孩子不爱上巴比伦的繁华,愿我们的孩子和我们一样,愿我们也在这个过程里面,跟我们的孩子一样爱上主耶稣基督那永远的国度,思念那将来天上的家乡。感谢赞美主,求你赐给老师们、家长们和孩子们,在这新的一学期当中新的恩典,新的因敬畏耶和华而来的智慧。奉靠耶稣基督宝贵的圣名祷告,阿们。

打印